当前位置: 首页 > 策划 >

乡村学校的多个“第一次”

时间:2022-04-08 12:16:00 来源:网络  阅读量:5022   
乡村学校的多个“第一次”

半月谈记者 杨思琪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中午时分,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教室的每个角落。80后特岗教师袁艳敏环顾楼下的操场和校园四周,感叹10多年来,她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还从这里出发走上了全国舞台。

当老师,是袁艳敏儿时的梦。2006年,袁艳敏从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正赶上黑龙江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她选择到佳木斯市郊区的万发小学支教。

3年工作,尽管条件艰苦,连喝水都要自己压水,但她对乡村教育和这里的孩子们有了很深的感情。2009年,黑龙江省招录第一批特岗教师,她选择再次留在乡村,到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小学任教。

这所学校地处大山腹地,距市区27公里。“我刚来上班时,都是土路,去家访总是带回来一鞋土,遇到下雨天,鞋上的泥巴比鞋都沉。”袁艳敏说,因为交通不便,她在结婚、有了孩子以后还是住校,只有周末回家。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乡村的投入。如今,通往市区的路翻修了、宽阔了、平坦了。村里也有了水泥路,孩子们可以坐通勤车上学,更安全了。袁艳敏所在的学校,从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到师资队伍、教师保障,全都焕然一新。

“那时候的操场是砖地,每年秋天开学,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孩子们进行拔草比赛。要赶上雨大,操场上的水要渗好几天。”袁艳敏说,如今,这块操场安装了排水系统,划定了篮球场,添置了不少新的体育设施,去年开始动工铺设塑胶跑道。

教学楼里贴上了保温板,冬暖夏凉;每个班级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白板,老师使用的粉笔是无尘的,再也看不到粉尘飞扬的场景;专门的音乐室里配备了现代化黑板,黑板可以发出美妙的音乐;微机室里,一台台崭新的液晶电脑整齐排列……

这些年来,袁艳敏和同事们一起努力,让乡村学校有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带孩子们走出校园参观佳木斯市大学生物标本馆,第一次让孩子们登上青少年宫的舞台演出,第一次在校园里有了呼啦圈比赛,第一次开办科技节……

向好的教学条件,吸引着不少新教师。“年轻一代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有想法,孩子们也愿意走近年轻教师。”袁艳敏说,为了留住教师,当地落实了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政策,教师工资多次上调,还享有乡村教师补贴。

“我刚刚参加特岗工作时,工资只有1500元,现在加上各种补贴,一个月工资已经超过4000元。”她说,工作满30年的乡村教师可以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的好政策,更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有了更多机会出门‘取经’。”袁艳敏说,得益于各类教师培训项目,自己先后到哈尔滨、杭州、北京等地进修学习,不仅业务水平提高,还有机会认识更多优秀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方法,“这是人生一笔很大的财富”。

随着经验积累,袁艳敏参加了不少县、市级公开课,逐渐崭露头角,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到县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省级师德先进个人,还有幸成为国家级优秀特岗教师报告团成员,到全国师范高校巡讲。

在袁艳敏教过的学生中,有的出国读书,有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刚当老师时,向老教师请教。如今我也开始带徒弟,他们的成长,是我在这10多年中感到骄傲的事。”

袁艳敏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深感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更有幸见证了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变化。未来期待更多好政策落实到乡村,更多大学生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向未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