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走进百家ESG先锋丨污水处理碳排占我国社会排放总量1%,中信环境MBR膜

时间:2023-10-25 23:15:30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656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王悦阳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引导污水处理厂采用科学、高效的减排技术和方法,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走进百家ESG先锋丨污水处理碳排占我国社会排放总量1%,中信环境MBR膜

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水环境治理环节的碳排放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近日,为一探推进污水环境治理究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观了中信环境与北京排水集团合作项目——北京槐房再生水厂。槐房再生水厂是中信环境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的合作项目,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

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封闭式再生水厂

记者注意到,和传统的水厂不一样的是,地面上的槐房再生水厂完全听不到机器轰鸣,闻不到污水异味,看起来是一座湿地公园。

公园中央“一亩泉”出水口喷涌的“泉水”,正是经过污水处理过后的高品质补给水。整个水厂被绿植、湿地覆盖,随意舀起的水中能看见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让人很难想象地下建有一个大规模的再生水厂。

整个水厂唯一能打开盖板看到污水的地方,就是MBR膜处理泥水分离车间。来到槐房再生水厂的地下膜池区,记者仔细观摩了污水处理整体流程,并了解到污水处理最核心环节膜处理车间,正是实现优美的环境与污水处理厂自然融合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槐房再生水厂日处理规模60万立方米,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类水标准,整体流域总面积137平方公里,同时地面打造了270亩的湿地公园,获得了被誉为水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成为唯一获奖的亚洲水务项目。

为共建“绿色丝路”提供中国方案

槐房再生水厂由中信环境下属子公司中信环境技术提供MBR膜系统中的膜组件和自控设备的供货、安装及调试等服务。据介绍,槐房再生水厂每天“吞纳”的市政污水,经“膜法”处理后蜕变成高品质补给水,排放到湿地等周边水环境中。

隐藏于污水下的MBR工艺超滤膜产品,通过每一根中空纤维膜上直径只相当于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小孔,高效去除污水中99%的悬浮固体及绝大部分细菌、微生物。

在参观现场,中信环境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书平向记者介绍,MBR膜技术由中信自主研发,具有占地面积小、系统能耗低、强度高、寿命长、运维成本低等优势,围绕该技术形成的百余项创新专利。

除此之外,在实业减污减碳方面,中信环境还开创了环保治理与工业生产高度融合的“循环产业园”模式。

“实际上,中信环境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环保业务,深度参与当地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杨书平表示,该公司在广东省汕头市设立的潮南纺织印染循环经济产业园,曾荣获中国生态环境部“一带一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示范工程。

上述园区在高效处理、充分利用印染废水的基础上,构建了集纺织印染、集中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六位一体”循环经济产业经营模式,让“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节能降碳目标成为现实,有效推动了练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中信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广向记者介绍,中信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发挥产融并举、业态多元的优势,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中信集团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在深入推进“两增一减”的“双碳”战略,并探索具有中信特色的“双碳”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