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群策群力,完善耕读教育体系

时间:2022-10-04 10:14:00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17078   

这个双减后的国庆假期,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困在题海中,也不用在培训机构间徘徊相反,他们走进农村,来到田野,触摸土壤,参与收获,沉浸在食物,蔬菜和水果的世界中多元化的农耕读书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的假期标配

中华民族的农耕和读书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士人边读书边耕种,将农业生产与文教相结合,以实践促知识,补知识,发展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成为广为提倡的传统美德很多家庭都把耕读传家作为家训,晚清名臣左曾写道,要做一个好人,好孩子,耕读的对联,教导子侄们要努力工作,好好学习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丢掉,还要不断发扬光大今天提倡耕读教育的价值,传承中华文明,根在农村,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让学生认识并热爱农业,关心自己的国家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农耕教育,就是一个以德育人,弘扬劳动精神的教育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让学生接地气,关心农业生产,丰富农业知识,感受农耕的艰辛,品尝丰收的喜悦,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通过农耕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滋养个人品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这就是农耕传家宝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农耕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结合各学段特点和各地区实际情况,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亲近农村农民,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培养勤奋,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发挥中小学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引路人

在农科教育中,中小学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和课外项目。

中小学要开设充足的劳动课程,培养耕读文化,培养劳动精神在设计农耕教育课程和活动时,要把知识传授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手脑结合,知行合一,学创合一

要因地制宜搭建平台,比如在学校里整理出一些土地,开设田园班,教学生开始种庄稼,体会种田的乐趣和辛苦,享受收获季节的喜悦。

要提高第二课堂的利用率,比如和旅游机构,农庄,非遗工作室等合作,举办农事,学习,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农业教育基地,农业文化遗产地,现代农业园区等,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种植,先进生产技术,非遗文化等,集旅游,学习,阅读,劳动体验于一体

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比如聘请有经验的农民,农学专家等,担任农科教育校外辅导员,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从而拉近课堂与农村的距离

要发挥家庭基础的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

在农耕教育中,家庭是重要的地位家长要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三农,通过读书,看影视作品,和孩子一起了解农业的新发展,农村的新面貌,农民的新生活

寒暑假,小长假等期间,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农村田野,或者参加农耕夏令营等,和孩子一起亲近自然,参与农耕,享受农耕乐趣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体验非遗文化,比如染布,造纸,编织等

通过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业生产,识别谷物,蔬菜,水果等,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物生长规律,认识农业生产流程,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农耕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

高校要担负起培养耕读教育人才的责任。

农耕教育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价值培养,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劳动实践能力,又要有阅读教学能力,还要有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知识

伴随着农科教育体系的完善,教育手段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以涉农高校和师范院校为主体培养农科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涉农院校,师范院校要着眼未来,开设足够的农耕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关注农村,加强中华农耕文明,地方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乡村治理等课程的教学努力构建高质量,立体化的农耕教育课程体系,编写出版农耕教育教材,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农耕教育资源库

涉农院校,师范院校等应该坚持在地球上写论文田野是教室,村庄是教室,农民是老师一方面,改革现有课堂教育模式,强化耕读意识,探索耕读结合的新模式,让大学生走进农村,贴近农民,走向农业,提高他们学,知,爱农业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构建半工半读相结合的耕读教育体系依托农业科教基地等社会资源,建设耕读文教实践基地,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比重,让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不断提高耕读素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