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化突围倒计时,外资车企不想下牌桌

时间:2025-04-08 17:21:31 来源:中青网  阅读量:12803   

在智能化拐点来临、汽车行业的快速变革期,外资车企正试图采用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站上智能化角逐的牌桌。

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地平线宣布,双方将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进一步深化高阶智驾合作。据悉,HSD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智能驾驶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加速研发,并落地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车型上。

大众汽车与地平线的合作始于2022年,当时大众汽车宣布对地平线投资24亿欧元,创下了大众汽车在华40年来最大单笔投资纪录。这一合作背后,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下,传统外资车企存在智能化短板,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

市场调整

过去几年中,除了大众汽车外,丰田、本田等全球年销数百万乃至上千万辆汽车的汽车巨头先后都加深了和国内外软件公司的合作,并大幅增强企业自身的软件研发能力。但时至今日,这些汽车巨头推出的产品,仍被部分中国消费者诟病系统不够流畅、车机不够智能,较差的智能化体验。而智能化的落后已经给外资车企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曾经的冠军车型如大众朗逸、丰田凯美瑞售价全面下跌,终端市场上凯美瑞起售价已经降至12万元级别,相当于过去低一个级别的卡罗拉的售价。但即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外资巨头仍旧无法遏制销量持续下跌的势头。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乘用车零售销量629.89万辆,同比下降15.7%,市场份额为27.5%,较2023年减少近7个百分点。“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已经不需要外资品牌过去积累的优势来做支撑。”一位汽车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合资品牌的节奏慢,各方掣肘角力,导致车型开发速度慢,而汽车行业已经向消费电子方向转移,电子架构和智能驾驶的开发要时刻保持领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市场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发展速度迅猛,产品交付节奏快,创新实力强大。无论是大众汽车还是整个行业,都需着力提升成本竞争力,绝不能消极等待,幻想市场未来会自行改善,或认为消费者会愿意支付更高溢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大众汽车中国CEO贝瑞德今年初对记者表示,随着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推出,大众汽车的软件将达到中国市场的顶尖水平。过去,CARIAD中国更注重项目执行,主要是将集团统一开发的架构进行本土化适配。未来,CARIAD中国将成为一家全面的软件开发企业,在中国本土进行开发。

早在2022年4月,大众汽车就组建了CARIAD中国,试图通过与中国公司的合作、借助中国软件人才的力量来提升软件能力。CARIAD中国成立后,迅速与地平线、中科创达成立专注于智驾和智能座舱的合资公司。此前大众汽车就宣布对地平线投资24亿欧元,创下了其在华40年来最大单笔技术投资纪录。2023年11月,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酷睿程,目前已有超过500名智驾工程师,专注于打造行业领先、高度优化的全栈解决方案。目前,酷睿程基于地平线征程6打造的L2+级别智能驾驶方案已经展开大量路测,预计于2026年搭载于大众全新紧凑级纯电车型,成为其在中国市场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点。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汽车智能化发展报告智驾篇》报告显示,在市场层面,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有90%的消费者愿意为高阶智能驾驶服务额外付费,其中30%甚至愿意支付1万元以上。对于部分年轻消费者来说,智能化体验甚至已经超越传统汽车性能指标。

智能化角逐

此次大众汽车与地平线深化合作,被看作其在智能驾驶领域进入了“量产攻坚”的阶段。在地平线CEO余凯看来,“自研+第三方合作”的模式,是智能化拐点来临、行业快速变革期最安全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已经成为车企角逐的焦点。今年2月,比亚迪率先喊出“智驾平权”的口号,将高阶智驾系统价格门槛拉入10万元以下。随后,多家车企发布了最新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中信建投在一份研报中称,2025年是智驾实现从1到10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节点,前期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理想等先行者已打通高阶智驾技术路径,随着渗透率逐步提升,比亚迪等巨头正式入局智能化,智能化规模效应开始显现,2025年强势自主品牌有望通过成熟电动化+低成本智能化的降维打击,实现对合资份额的进一步替代。

大众汽车等外资车企正试图通过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加码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从外资车企规划来看,他们普遍在2026年前后推出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的智能汽车,这些产品搭载全新电子架构,强化高阶智驾。还有部分车企通过采用华为等智驾系统的方式强化产品竞争力。不过,大众、奥迪、宝马等外资车企普遍选择了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的方式,智驾系统的底层架构仍掌握在自己手中。

“单纯依赖采购外部先进智驾系统,仅仅是弥补自身短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下一阶段的竞争核心在于,企业如何基于自身研发实力,打造出具有独特优势的智驾系统,例如在安全性方面实现突破,或者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具备更出色的响应能力。这就要求企业摒弃依赖外部标配系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自主创新赢得竞争优势。”里斯战略咨询全球CEO张云在2025汽车百人会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前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迭代速度快,汽车价格战已经持续两年。今年初,各大车企相继发布智能化战略,而在比亚迪率先掀起的“智驾平权”浪潮下,车企通过智能化技术升级的方式降低高阶智驾门槛,这也被看作为另一种形式的“价格战”。值得注意的是,在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后,国内汽车市场10万元价格区间的产品迎来了降价潮,车企普遍采用了降价增配的策略。

张云认为,今年汽车行业掀起的智驾平权浪潮,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技术和成本成熟后的自然趋势,或是汽车价格战的变相升级。从技术角度来看,智驾从最初的概念,逐渐覆盖高速、城市等核心场景,背后是技术的推动。而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对智驾的体验感和价值感也不断提升,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智驾从高价位产品向下普及,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先进技术,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满足主流市场需求的过程。张云认为,长期来看,汽车主流市场仍在10万~20万元价位,智驾平权是技术普及的过程,而不是打价格战。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