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术评价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等共同构成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瓶颈之一最近几天,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上,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王研究员指出,如何有效突破,形成新时期中国学术繁荣进步所需要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在这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论坛上,来自不同机构的学者阐述了他们对打破五唯主义后学术评价的思考。
学术评价一定要多元化,分类化。
科学,合理,及时地识别和促进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学术评价体系要有坚定的使命感,有效的针对性,良好的导向性和一定的容忍度,以促进学术创新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编杨红岩指出,学术评价促进学术创新,是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需求
杨红岩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在复制报刊选评时,把促进学术创新作为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评价对象不问出处,只看论文的创新程度和质量,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坚持同行对论文内容价值分类的直接判断
对于其他机构来说,如何做好学术评价。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清教授直言,破五标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面临新标准缺失的问题有时候‘自己的和尚读不了自己的经’,我们也希望第三方机构能有所作为方清说
《南开大学学报》主编韩教授指出,破五要后立什么,是困扰大家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要想找到一个唯一的,公认的标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他指出,必须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
文科的学术评价有着鲜明的目的和价值,人文学科的成果大多呈现在作品中代表作品评价已成为新时期文科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江春霖教授对代表作的评价做过研究他觉得学术评价是一项高度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评价场景下,评价指标体系会有所不同评价方法要为评价目的服务,效果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他期待中国可以建立专业的书评数据库,建立学术评价研究社区,更多地利用技术的力量,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型图书全文挖掘技术
建议推广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于丽萍教授认为,代表作的评价也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
比如缺乏量表评价的视角,无法跨学科比较,同一学科不同研究类型学者的代表作品比较困难,学科异质性影响代表作品的评价效果在同行评议层面,评价专家也有知识局限
于丽萍大胆指出,不宜随意扩大代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在学科评价等宏观评价中分类评价的进一步细化是代表作评价应用的前提要建立定量评价与代表作品制度兼顾的评价体系,提高代表作品同行评价的规范性和质量,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建议推广一些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王建议,可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客观评价方法比如要把各种学术期刊做得更好,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审稿用稿程序和优质稿件的评选机制,增加对各种二次文献传播平台客观评价数据的利用,包括人大复印报刊
学术评价不是简单的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水平,而是学术研究共同体的整体精神文化氛围和协同工作机制王强调说
。